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部门介绍|综合要闻|制度法规|宣传教育|信访举报|资料下载|通知公告|学校主页
理论园地
 理论园地 
 先进典型 
 警钟长鸣 
请输入要搜索信息的内容!


北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大道北2号
      邮编: 510420
      电话:(020)36207065
南校区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
      邮编: 510006
      电话:(020)39328029

 
理论园地
中国共产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
2006-10-23 00:00  
  “什么是和谐社会、怎样建设和谐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命题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社会事务为主要议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集地中体现了十六大以来尤其是自十六届四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以来,全党、全国人民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对于“什么是和谐社会、怎样建设和谐社会”这一全体人民共同关注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回答清楚的最基本的理论问题给予了科学地回答,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达到的新的认识高度,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表达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指导全党全国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十六届六中全会定义的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即“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全会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全会还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阶段性目标和主要任务: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由此,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清晰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搞清楚的,并且是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前提意义的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使全国人民对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和谐社会有了更加明确的奋斗目标,对于凝聚全国人民的共识,携手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怎样建设和谐社会”同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命题中的必答题。中国共产党科学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在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等方面所发生的深刻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我国进入矛盾凸显时期所面临的贫富差距、资源紧张、环境破坏,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努力寻求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的办法和途径,力求促进社会和谐。在以往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六个必须”原则。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从而为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建设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这“六个必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涵盖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方面面。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即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党和国家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都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最高价值理念,体现了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高原则。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即坚持将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并贯穿于整个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同时,在新世纪新阶段这一改革发展的关键期,要在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解决经济快速增长中出现的发展失衡问题,要进一步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为下一阶段建设更高层次的和谐社会打牢基础。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通过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通过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同时,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实现立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通过在民主基础上制定的法律法规,确定利益主体、界定利益范围、指导利益分配、协调利益关系,避免社会利益之争的激化,使社会各阶层成员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要通过不断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即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在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即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全面把握和正确处理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中具有全局性意义的、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政党、民族、宗教、阶层、海内外同胞五大基本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形成共建和谐社会的最广泛的力量支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从社会和谐的角度对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进一步深入认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大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理念的重要升华,十六届六中全会集其大成,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和谐社会、怎样建设和谐社会”这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起点,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   
      (来源:人民网) 

关闭窗口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纪检监察室版权所有